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(之4)

淨宗法師 2005年10月講於廈門
佛恩居士整理





【小結】

  我們先把昨天解說的內容大略地複習一遍──《阿彌陀經》的大意,目標、方法和利益。在《阿彌陀經》當中,釋迦牟尼佛首先為我們確立往生西方淨土的目標,接著就為我們選擇往生淨土的方法(方法很重要),在這段文當中,釋迦牟尼佛首先排除說 “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”,接下來說 “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”;臨命終時,佛聖現前迎接;命終之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。

  這段經文是《阿彌陀經》最重要的經文。這段經文有三處讓我們一般信眾誤解、又因誤解而擔心的地方。第一個就是關於什麼是少善根?什麼是多善根?怎樣才能獲得多善根福德因緣?第二個就是所謂稱名 “一心不亂”,怎樣才是 “一心不亂”?第三個就是所謂 “心不顛倒”?一般人的誤解大致如此:一個是認為說 “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只是念佛恐怕不夠,要種種的法門都修行,積累多種的善根,這樣才可以往生”,這樣的想法就會讓我們走上雜修雜行之路,那恰恰是少善根。

  我們昨天就講到這裡,今天接下去說明。

  我們昨天也通過比喻、事例來說明六字名號才是真正的多善根,殊勝的善根,無上的善根──多、大、勝;也舉了摩尼寶珠對雜寶的比喻,因為我們一般人看到 “多” 字,就會從數量上來考慮,“哎,念佛,再加上誦經,再加上拜懺,再加其他種種修行,就很多了嘛!”

  這裡的 “多”,不是數量,像摩尼寶珠,它就是一顆,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寶;反而是很多的種種雜七雜八的雜寶,數量雖然多,比不上一顆小小的如意寶珠。

 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如同摩尼寶珠,所以,在我們聽聞的法義當中,經常說到六字名號是 “萬德洪名”,“萬德”,不只是說它就有一萬,是包括一切的意思,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,那豈不就是摩尼寶珠嗎?所以,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裡邊,也有說明:六字名號是 “清淨摩尼寶”,雖是一顆小小的珠子,可以吐出一切寶貝;這句六字名號雖然簡短,只有六個字,但是含攝一切佛、法、僧三寶的功德,一切經教、一切咒語陀羅尼、一切修持的法門、一切菩薩、聲聞、緣覺的功德,通通包括在內。所以,又說到 “莫訝一稱超十地,當知六字括三乘”,一稱南無阿彌陀佛,可以頓超十地菩薩,因為這六個字裡邊包含聲聞、緣 覺、菩薩三乘的功德,通通包括在內。

【五層樓喻:南無阿彌陀佛含具多善根多福德】

  今天還想打一個比喻,這個比喻也比較能說明問題。比如說有一棟五層的高樓,在第一層(就是地基的這一層),人很多,有好幾千人;那麼第二層呢,也還不少,也有好幾百人;第三層呢,也有幾十人;最上面那一層呢,只有一個人。雖然下面一層、二層、三層的人這麼多,但是,比較這五層樓的人所見到的範圍、景 觀,是下面的人見到的景觀多呢,還是上面那一個人見到的多呢?

  (上面的。)

  對了。在五層高樓上,他所見到的景觀是最多的。

  這就不是數量上的,是境界上的,因為他的境界最高,所謂 “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”,他站在樓頂上,放眼看去,廣闊無邊的原野盡收眼底;如果在底層,你東看西看,再怎麼看,範圍仍然是那麼一點點大。

 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?第一層樓代表人天善法,人天善法你修得再多,仍然是一層樓,你無法跟二層樓相比;二層樓的人,就代表聲聞;那麼緣覺,三層樓;菩薩,四層樓;南無阿彌陀佛就在五層樓的樓頂上。那麼,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等於是借助於佛力升到五層樓上,我們站在樓頂上,遍覽無疑,沒有任何的遺漏;其他的種種修行都是在二層、一層。

  那麼,我們在哪一層呢?“我可能在第一層,五戒十善……” 真正能在第一層是不多的,依我們來講,大概在地下室,因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,五戒十善修不到,你就是地下室;地下室有三層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黑濛濛的,看不見任何景觀。

  我們通過這樣的比喻說明:所謂多善根、少善根,不是因其數量的多少,而是因其本身的功德所含具。

【證據之一:《阿彌陀經》言: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】

  下面我們翻開講義第三頁。前面雖然通過比喻、事例、道理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,可是佛法講究聖言量的依據,下面,我們通過經文和祖師解釋(聖言量,聖人所說的言教)做為標準,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,其餘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,屬於少善根。

  第七是經證,列了十條經證。

  一是《阿彌陀經》本身上下文次第的關係,“經中明言:多善福在念佛,此外不言,不言三學、六度是多善福。”這個是比對上下經文的意思,因為《阿彌陀經》首先說:

  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

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,可是下面直接說:

    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

  這個就能往生!說明:執持名號能往生,就是多善根,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,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;多善福,說 “執持名號,即得往生”,所以說 “多善福在念佛”,你講三學、六度,這些都不談。這是《阿彌陀經》上下經文的次第,義理如此。

【證據之二:異譯本《阿彌陀經》言: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】

  《阿彌陀經》另外一個譯本,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,叫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,這部經對《阿彌陀經》的 “聞說阿彌陀佛” 是這麼翻譯的:

   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。

 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:“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”,這個豈不是 “多善根福德” 嗎?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、來表示,而是用 “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” 來說明,所以,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,殊勝、超越、絕對性的善根福德。

【證據之三:梵文原本《阿彌陀經》言:此世所做善行為少善根】

  在梵文的《阿彌陀經》當中──佛經的經文是從古代的梵文翻譯過來的,現在發現《阿彌陀經》的梵文原本,“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” 這一句,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,怎麼翻譯呢?

   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。

  也就是說,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,都屬於 “少善根福德”,你靠這個,不可能往生。

  經文明顯說明: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,而我們眾生此世所做善行,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,不能往生。無論我們怎樣的努力,我們所做的,跟六字名號相比,都屬於少善根福德。

  其實,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。我們所做的,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。請問各位,如果我們能如法修持五戒十善的話,我們來生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?

  (人天果報。)

  對了,這是佛法的基本常識。我們如果修五戒十善,這樣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。那麼,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,想得到阿羅漢的果報,能不能做得到?做不到。因為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之外,所以,五戒十善想做阿羅漢都不行,何況想去成佛呢?可是,很多人說 “我五戒十善,修到西方去成佛”,那個是不可能的事情;那以五戒十善迴向,到西方成佛,完全不是我們的力量,所以,善導大師才說:只要眾生能往生,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。你就是用五戒十善迴向求往生,蒙佛接引了,那也不是五戒十善可以到西方成佛的。

  這樣講,能明白嗎?因為依五戒十善本身的力量,只能讓我們到人天;如果修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可以讓我們得到阿羅漢、辟支佛的果報,這是指能夠修得來的人,修不來的仍然不行;那麼,修六度萬行呢,可以得到菩薩的果報;六度萬行圓滿,才可以成佛。我們都差得太遠了。

【強弓喻:六字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】

  就好像弓箭一樣,弓的力量各自不同,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,我們每個眾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,那麼,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,一放出去,“呼-”, 射到哪裡呢?頂多是人道或天道;到了天道以後,沒勁了,“呼-”,掉下來了,你還在三界的吸引力範圍之內。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,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,還在地球的吸引力範圍之內。五戒十善的力量,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,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;如果要得到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境界,必需能夠修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這個強弓,力量很大,“嗖-”,好!出離三界了,到了阿羅漢、辟支佛的軌道,但是,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,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,“欻-”,射出去,到了菩薩的軌道,發大菩提心,累世累劫修行。

  而我們現在念佛的人,大家要知道,我們有一把強弓,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,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,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,“諸佛中之王,光明中之極尊”,“威神功德不可思議”,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;我們眾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;我們來念佛,就是機關發動(我們來念佛,就是念佛的機);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。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,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,“嗖-”,超越三界。所以,“莫訝一稱超十地”,不要擔心 “我一箭放出去,怎麼超越十地菩薩?” 一箭射到哪裡?你們知道射到哪裡嗎?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(“有世界名曰極樂”)。

  你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,五戒十善,頂多射到天上,又墜下來了。所以,往生西方,必靠六字名號,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,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、聖教,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。

【落水喻:三界苦海當中的有漏善法不能讓我們解脫】

 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。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裡邊了,請問: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,我們抓到水裡面所長的水草,能夠到岸上來嗎?能不能?
  (不能。)

  水草本來長在水裡;你抱著水裡的石頭,能到岸上來嗎?
  (不能。)

  也不能。要想到岸上來,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;水裡的東西永遠讓你在水裡,對不對?如果你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,或是一個救生圈,岸上的人一拽,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。

  我們三界的眾生,在六道輪迴的世間,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。我們的種種修行,眼睛、耳朵……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,都是三界之內的東西。我們即使所修的種種善法,也是有為、有漏的善法,都在苦海當中,都是輪迴的果報,不可能讓我們離開三界苦海。

 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,就好像從極樂的涅槃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,是不是?你抓住這把竹篙,阿彌陀佛一拽,就上去了!

 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,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,“哎,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”,還是在水當中。

  所以,想一想每個人,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,都紮根在這個世界當中。所以梵文經典才說:“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。”(“此世” 就是此世間,五濁惡世),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──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的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,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。

【證據之四:《無量壽經》言:阿彌陀佛廣施功德,成就眾生】

  第四段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,那靠什麼往生呢?就是《大經》裡面所講的,這裡引用了三段文,一段說:

    為眾開法藏,
    廣施功德寶。

又說:

    令諸眾生,
    功德成就。

  大家如果讀誦過《無量壽經》,應該對經文比較熟悉。阿彌陀佛憐憫我們造罪造業,沒有出離之緣,無法脫離六道輪迴,沒有功德法財,所以憐憫我們說:“為眾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。” 所謂的 “眾”,就是十方苦惱的眾生,為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,普遍、平等地佈施給我們功德之寶。

  請問各位,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?拿到了沒有?
  (拿到了。)

 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不用錢的,是佈施給你的,“廣施功德寶”,如果你沒有拿到,那不能怪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說:“我給你了。” “廣施” 啊!一個都不會遺漏的。

 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?
  (六字名號。)

  對。拿到了就道一句,就是 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

  “令諸眾生,功德成就。” 我們沒有功德,我們盼望功德,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,我們擔心 “我這樣修行、那樣修行,可是也沒開悟,也沒契入諸法實相,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,這怎麼辦?” 《無量壽經》說: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,是要 “令諸眾生,功德成就”,要令我們成就功德。

【支票喻: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裡】

 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,兒子智慧也低,能力也差,身體也弱,如果出門去,在社會上簡直無法立足,可是畢竟是父親的孩子,父親為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,就辛辛苦苦地勞動,流血流汗,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,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,說:“我的兒子,這個給你。” 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(大家都是做父母的,你們 有沒有準備留張存款單給兒女的?)父母的心就是這樣,一切為了兒女,特別是兒女還小,要為他們作周詳的考慮。

  爸爸臨走時說:“孩子!我要走了,這張小小的紙頭,是我一生的積蓄,上面是美金一百萬,給你,你可以過好日子。”

  這個兒子很小,把支票拿來看看,“哎呀!父親說這是一百萬,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!這張紙,你看看,我現在餓了,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,還不如一個蘋果能讓我充饑。” 他不瞭解這張支票是這麼多的財產,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。這個可惜不可惜?

  (可惜。)

  太可惜了。這個就是有眼不識珍寶。

 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悲父,祂經過五劫思惟、兆載永劫的修行,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,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;這個六字名號,就好像是存款單,就好像是一張支票,你不要看不起它。

  我們沒有智慧,阿彌陀佛把祂的六字名號──無上功德的集聚結晶佈施給我們,“為眾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”,令我們功德成就,但是,我們念念佛號,把它擺在旁邊,“哎呀,這六字名號乾巴巴的,空洞洞的,哪有我去誦一部經,哪有我去……” 當然,這些法門都是不錯的善法,只是我們會誤認為自己所修行的才是實實在在的,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,他認為自己肚子餓了,一個蘋果比百萬、千萬的支票還覺得實在,他的眼睛只認識蘋果,而不認識支票,智慧沒有開。我們也一樣,“你看,我修這個功德了,我看得到,我讀了一部經,厚厚一本,多實在!一句阿彌陀佛,六個字一念,完了!” 這是因為我們不瞭解什麼是真實功德。

 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,所謂 “寶此一行”,不再捨棄,不再丟掉。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,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,然後把它跟別的比,“這個六字名號嘛,也不錯,但是如果我誦經、拜懺、持咒、佈施,這樣種種修行,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!” 那些都很小,頂多是 一顆糖、一個蘋果,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,那是無法相比的。

【一塊錢買大樓喻:往生是阿彌陀佛佈施給我們的】

  講到這裡,問大家一個問題:如果有一天,我們上街去買東西,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(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,比如說去買菜,人家賣一塊錢一斤,“哎 呀!九毛好了”,討價還價),到了一棟大樓裡面,我們掏了一塊錢,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,那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,“哎呀,今天賺了,今天買得很值得,一塊錢 買了一棟大樓……”

  會有這樣的事情嗎?沒有這樣的事情,對不對?
  (對!)

 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,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。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,對不對?居然買到了,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,但送給你,又怕你不敢要,所以開個價賣給你,這樣你心裡就覺得安慰了,“這是我買來的!”

 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─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?成佛。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,磕一百年,這樣的苦行,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,你值一塊錢,那麼,成佛簡直都不只一棟大樓。

  所以,往往我們說 “你看,我修五戒十善迴向求往生……” 是的,依我們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迴向求往生,也能夠往生,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,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,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,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!也就好像剛才講的,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,你不要認為真是你買來的,這是人家送給你的。

 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,但是我們志向狹劣,我們不敢接受,所以阿彌陀佛說:“你不敢接受,我就賣給你吧。” 賣給我們,我們又買不起,那怎麼辦?“那就降價賣給你。” 賣多少?一塊錢。本來阿彌陀佛說:“你想來往生,只要念名號,送給你,決定能往生!” 我們不敢相信,阿彌陀佛就說:“那你修行,修行迴向。”(就是賣給你)修行什麼?“你怎麼修都可以,只要迴向願往生就可以。你有五戒十善,就用五戒十善迴向,你沒有五戒十善,就誦經、持咒等等,這個都可以。” 我們反而以為“這是我修行所感得的果”,我們這小小的因,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?

 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“為眾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”而佈施給我們的。

【窮子喻:阿彌陀佛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】

  佛教有一部經,叫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中有一個比喻,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。《法華經》裡有一個 “窮子喻”:

  有一位大富長者,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,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,廣大的莊園、豐富的財產找不到繼承人,他想:我現在已經年老了,就要走了,一定要把兒子找到!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,走一路就找一路。

  再說這個兒子,從小離開大富長者,在外面漂泊流浪,過著流浪漢的生活,被人欺負,餐風露宿,衣不蔽體,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?只能做打工、作傭等低賤的職業,過一天算一天,吃上頓沒下頓。

  有一天,這個兒子東晃西晃,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,他一看這座莊園,“哎呀!巍峨廣大”,從大門往裡面探頭一看,裡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,旁邊有很多侍從,人來人往,車水馬龍,一看就是豪門高宅。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,來到這麼一個豪華的地方,他感到不自在,就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,“哎呀!不行,這個地方不能久留,如果久留的話,或許有人出來抓我,因為我穿得很破,是那種被遣送的、流浪的人。” 他在心裡起了這個心念的時候,剛好他的父親(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)在裡邊一抬頭看見他──兒子已經忘記父親了,因為他從小就離開了,不記得父親的相貌,但父親一看見兒子就認出來了,“這不是我的兒子嗎?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,就是他!” 馬上喊人,“快快快,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。”(他這個 “抓”,是《觀經》裡面的 “攝取不捨”,不 是要抓去坐牢的抓)“不能讓他再跑掉,我的財產要給他!”

  兩個侍衛聽到大富長者的指令,一個箭步就出去了,他們長得高大強壯,孔武有力,穿得也很華麗氣派,兩個人就出來了。窮子正在那裡懷疑:此地可能不宜久留……果然看見從裡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,“啊!壞了!這是來抓我的。” 他撒腿就跑。他越跑呢,後面兩位追得就越緊;追得越緊,他跑得就越快,心裡一慌張,腳下石頭一絆,摔倒了,一摔倒就暈過去了──又恐怖、又擔心、又緊張,摔昏過去了。

  大富長者一看,“哎呀,完了!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,受到了驚嚇,他的心量還不成熟”,就對兩個侍衛說:“這樣子,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,潑醒之後把他放走。”

  果然把他放走嗎?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!幾十年才找到兒子,怎麼能放走呢(如果是你,你也不願意放,對不對)?他還要想辦法。

  他另外找了兩個侍者,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,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,交代說:“你倆跟蹤他,跟在他後面。”

 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,像乞丐一樣,搖搖晃晃,跟著去了。
  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:
  “你是怎麼討飯的?”
  “我怎麼討……”
  “你是怎麼打工的?”
  “我怎麼打工……”互相談得很熟悉。

 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:“其實你呀,用不著這麼辛苦。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闆很慈悲,幹一天活兒給兩天的工資。”

  窮子一聽,“這麼好的地方!那好,我去行不行?”
  “你去也可以。”
  “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幹?!你們老闆那裡事情很多,我不識字啊,電腦都不會啊!”
  “你不用去搞電腦,你可以去打掃衛生,清理廁所。”
  “這個我可以!” 做流浪漢的,專門搞這個工作。

  好啦!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家中,從後門繞進來(正門太高貴)。進來以後幹什麼呢?天天除糞、種菜、打掃衛生,他幹得很安心,心想: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,我就是掃廁所的,我生下來就沒爹沒娘。他想:我父親肯定也是一個窮光蛋,我父親肯定也和我一樣,肯定也是除糞的,所以我才這樣掃糞……他很安心。

  到了月底,大富長者就給他發工資,可以講,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,生活很安定,吃喝不用發愁,也有住的地方,他過得很安心,幹得很賣力氣。

  但是,兒子天天在那裡除糞,長者心中有所不悅。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!財產還沒有委付啊!所以,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,想什麼辦法呢?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,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(下地幹活兒、除糞的衣服),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,跟窮子在一起除糞,和顏悅色地問候他,跟他拉家長,問寒問暖。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,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,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,他感動得不得了,“哎呀,怎麼有這麼好的人!” 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,而長者也不能講。

  時間久了,彼此關係熟了,感到很親切了,這個時候,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,他說:“不瞞你說,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。”

  窮子一聽,嚇了一跳,就喊 “老爺”(你看,對自己的父親喊 “老爺”)。大富長者聽了,心裡很難過:我是你的父親,你喊我喊老爺!他就對窮子說:“我看 你到我莊園來之後,人很誠實本份,幹活很賣力氣。不然這樣,你就做我的乾兒子,我也沒有兒子──你的家在哪裡?”

  “我從小沒有家,我是流浪漢。”
  “你爸爸是誰?”
  “我爸爸可能也是流浪漢,我不知道。”
  大富長者慢慢跟他攀談,“你就做我的乾兒子好了。”

  這麼一個乞丐,突然得到大富長者的寵倖,拜長者為幹老子,他感覺很榮幸,他不知道這是他的親生父親,把親生父親拜做幹老子,還覺得很榮幸。

  好了,故事再往下講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,教育他,“你既然做了我的乾兒子,你的工作技能要提高。” 開始教他做會計、做出納,掌管財務。“我這裡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”,工人的支派、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。

  窮子做得很賣力氣,也很認真,學會了打算盤,“今天收多少、支多少……” 他每天還是拿自己的工資,一天十塊錢,晚上算帳的時候,“這個是老闆的,是他的;我自己呢,十塊。”

 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,大富長者一看,窮子(也就是他的兒子)的志向慢慢提高了,心量逐漸擴展了,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,這個時候,父親就準備宣佈他們的父子關係。

  這一天,他就把國王、大臣,把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部找來,開一個 “新聞發佈會”,父子相認。“有勞各位到這裡來,有一點事情跟大家講。我已經年老了,我的兒子是在哪一年丟失的……” 窮子越聽越像在說自己;長者從頭道來,慢慢引導,“現在,我找到我的兒子,是誰呢?就是他。” 長者指著自己的兒子說,“現在 我把所有財產全部給他,由他掌管。”

  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: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,正是我的父親!

  所以,在《法華經》裡才有四句話,說什麼呢?

    我本無心,有所希求。
    今此寶藏,自然而至。
    無量珍寶,不求自得。
    而今乃知,真是佛子。

 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有這麼多的財富,也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,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,一夜之間華貴起來!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!

  故事就講到這裡。下面把這個故事做一番解釋。

  大富長者是哪一位?
  (阿彌陀佛。)

  是阿彌陀佛;乞丐是哪一位?
  (我們眾生。)

  對啦!我們無始劫來迷失本性,流浪在阿彌陀佛的涅槃城之外。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的時候,就要把祂的六字名號功德佈施給我們,說:“眾生啊!你來往生吧!”

  我們嚇壞了,“我哪裡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啊?” 我們不敢,所以我們逃跑,我們逃離阿彌陀佛。

  這個時候呢,阿彌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門來調化我們,講了種種聖道的法門,讓我們來修行。除糞,就是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,以戒、定、慧種種的修行,來調熟我們的根機。我們覺得:這樣的修行,靠我自己差不多。我們每天修行,得到一點善根,說:“這個才是我們的。” 比如說我們每天念佛、修行,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,我們不知道這六字名號裡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們的,我們認為:我念了兩萬聲,這兩萬聲的數字才是我的;六字名號裡面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。就好像這個乞丐,他已經進到莊園裡邊,每天在那裡做出納、會計,他認為這些財產是大富長者的,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資,不知道他的父親要把整個莊園給他。

  阿彌陀佛要把祂整個的極樂國土佈施給我們,千方百計讓我們接受。所以,通過種種法門的摸爬滾打,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,我們才可以慢慢接受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。


...之3之5
by gendayu | 2006-04-04 21:56 | 淨宗法師開示
<< 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... 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...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