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(之3)

淨宗法師 2005年10月講於廈門
佛恩居士整理





 
【第一關:怎樣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?】

  好,下面大家來正式契入對法義的理解。

  第一個,往生淨土要有善福──善根福德,而且要多善多福。那麼,怎樣才能有多善多福?

  我們看講義,“一、承前應當願生,而說少善福不生”,承接前面的經文說應當發願往生彼國,這裏釋迦牟尼佛說: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。那就說明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善根福德,需要善福,而且必須是多善多福,但是,多到何種程度?何者為多,何者為少?這是需要解決的。

  對於經文,所謂“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”,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”,你這麼讀,他那麼讀,到底以哪一個為標準呢?

  那麼,我們這裏是有標準的,標準就是依據我們淨土宗祖師的解釋。

  有的人不一定認可這一點,如果不認可這一點,那就是他自己的解釋了,我們大家在座的,如果我講的和你們心中的觀念不一致,你也不認同,那沒關係。你心中對佛法的理解,多少也會有個標準,如果不依經典、不依祖師,就依我們自己,或許自己會有這樣的見解,但是人家不一定信服。我們這裏是依據祖師的解釋。

  一般望文生義的誤解(所謂“望文生義”,就是眼睛看著經文,腦子裏依文字而解釋;“誤解”就是錯誤的理解)是怎麼樣的呢?就以為種種的修行回向求生西方,這個叫多善多福;如果是專門念佛,他認為是善根福德不夠。“我隔壁的張老太婆只會念六字名號,她有什麼善根福德?她這樣怎麼能往生?”這個是誤解。為什麼是誤解呢?以為數量多就是善福多,比如“你會念佛,我也會念,同時呢,我會誦《彌陀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那我的善根比你多”,是不是這樣子的呢?有的人認為是這樣,我們先不判斷。

  下面我們看正確答案:

    唯有念佛是多善福,
    餘者皆是少善福。

  求生西方,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是多善多福,其他一切的修行法門都是少善少福。


【專雜得失:專修百分之百,雜修千中無一】

  因為有這兩種不同的理解,就帶來兩種不同的修行方法。

  根據第一種的理解,他一定會修行種種的法門,來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他認為這樣善根福德很多,所以他這個經也誦,那個咒也持,這個法也修,那個佛也拜,這樣,恰恰落入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,反而落入雜行,所謂“吃力不討好”,修了一大堆,但都是雜行;雜行之人難以往生,這就苦惱了。

  根據第二種理解,念佛是多善多福,他就會專修念佛;專修念佛,必得往生!所以善導大師在《往生禮贊》裏也有這樣說明:

  餘比日自見聞:

    諸方道俗,解行不同,專雜有異。

  “我善導近來一段時間親眼見到,親耳聽到,大家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;理解不一樣,行持方法就不一樣,有專有雜。”如果認為單念佛是少善根,要種種法門都修,他是這樣理解的,就去雜行雜修,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呢?

    但使專意作者,十即十生;
    修雜不至心者,千中無一。

 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到、親自所聽到的,他說:只要專修念佛的人,十個,十個往生,百個,百個往生;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,一千個人裏邊,沒有一個往生。

  我們大家往往也在感歎,比如剛才我說“極樂大學錄取率百分之百”,有的人就在下面嘀咕了,“師父,你在臺上,我不好意思說,但是,在我心裏邊,我在犯嘀咕,怎麼講?人家說了,修行者多如牛毛,得道者少如牛角……”(大家見過牛嗎?牛身上的毛有多少呢?很多;牛的角有多少呢?只有兩隻)“想修行的人,猶如牛毛那麼多,真正得道解脫的,只有牛角那麼少。那往生極樂世界也是,哎呀!願往生的很多,真正得往生的不多啊!那你講都能往生,這與事實不合啊!”

  這個,往生的人是不多,但是不能說明“專修念佛,百即百生”這個論點錯誤。為什麼?這麼多的人雖然是求往生,但是,正如大家所看到的,真正專修念佛的有幾位?從開始接觸淨土法門就一向專念不改變,就完全信靠阿彌陀佛不懷疑,執持名號不夾雜、不間斷,果真如此,沒有不往生的。

  我們看那些雖然想求往生、結果後來沒有往生的人,就是那些修了一半,然後去種種法門雜行回向的人,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“千中無一”。“千中無一”的人是雜行雜修的人。


【開會喻:淨土高妙,只有念佛才可以往生】

  下面我們分幾點來說明,一個是從道理來說明只有念佛是多善根,第二從善根福德多少的比較來說明只有念佛是多善根,第三用比喻來說明只有念佛是多善根,第四是通過經文的證據說明,第五是祖師的證據,第六用事實的證據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,決定往生。這樣大家學習下來,就知道專修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,建立決定性的信心。

  道理在哪裡呢?《阿彌陀經》前面的經文說:極樂世界是“一生補處”、“諸上善人俱會一處”的地方,那麼,要到達這樣的地方,一定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緣。

  《阿彌陀經》講“俱會一處”,“俱會一處”就是在一塊兒開會。比如說福建省如果要開市長級別的會議,你們廈門市的市長就有資格參加,我們小老百姓就沒有資格參加,因為我們的官位不夠,級別不夠,參加不了;那麼,如果中央開省部級的會議,福建省的省長他就有資格參加,廈門市的市長就沒有資格參加,他的官位不夠。

  到了極樂世界,是什麼樣的人在開會呢?“諸上善人”,什麼樣的“諸上善人”呢?“阿鞞跋致”,“一生補處”,這樣的諸上善人,那麼,以我們這樣的凡夫,我們夠資格去開這樣的會議嗎?我們不夠啊!一定要多善根福德才夠,那麼,這個善根福德要達到什麼級別呢?至少要達到阿鞞跋致菩薩這樣的善根,乃至一生補處菩薩這樣的善根,才有資格參加他們的會議,不然沒有資格。但是算算我們自己,完全沒有資格。

  所以,這樣高妙的國土,只有念佛──持佛的名號才可以往生,除了佛的名號之外,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,都不可能往生。


【國王召見喻:持佛的名號才能生佛的淨土】

  大家看講義第三頁的第一行,這裏打了幾個比喻:“如入王宮,必持王之名義、王之號令、王之宣召、王之聖旨。持佛名、生佛土亦然,即以念佛為最高無上善根。”就好像一個平頭百姓,要到王宮裏去,靠我們自己的身份,我們去不了,但是如果有國王的召見,有國王的號令,有國王的聖旨,我們可不可以去拜見國王呢?我們老百姓要拜見國王是不容易的,就是大臣也不能隨便到王宮裏去,他也要有國王的召見,何況老百姓呢?

  下面跟大家講一個故事,大家聽這個故事的時候,要有一點想像力,要跟我配合,大家眼睛閉起來──時光倒流兩百年,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現在的衣服,那個時候是大清帝國,我們穿的是清朝的長袍馬褂,頭上紮了個大辮子;那個時候也沒有廈門市,有一個小小的酒店,或是一個茶樓,我們在裏面討論;那個時候的帝王是康熙皇上,住在紫禁城。老百姓想叩見皇上,但是沒辦法,大家在那裏討論,“哎呀,老王啊!什麼時候你去拜見萬歲爺啊,官升三級,我們就好啦……”

  “哎呀!你別在這裏講大話了,我怎麼能見到皇上呢?不可能的事情啊!小老百姓見不到啊!”

  這個時候呢,旁邊有一個人,氣度非凡,他走上前來,聽到這些人在恭敬讚歎皇上,而且想見皇上的心這樣的急切,他就過來跟他們講:“我有辦法讓你見皇上。”

  “嗯?你是什麼人,你有這樣的辦法?”

  “我有辦法!”然後拿來紙筆,“你叫什麼名字?”把他的名字寫上,“請你於某某時間入宮覲見……”底下落款“康熙”。哇!一看,康熙皇上!馬上在底下跪拜,叩見皇上。

  好啦!雖然是平頭老百姓,他拿到了康熙皇上的聖旨,約定他在明年的這個時候到宮庭見面,那麼,請問這個老百姓,他有沒有資格到皇宮裏去?

  (有。)

  大家到了民主時代,對皇帝一點感恩的心情都沒有。如果你想到康熙皇帝給你寫了字條,你家裏馬上就會光宗耀祖,肯定高興得不得了。所以剛才講大家要跟我配合,你就是那個老百姓,康熙皇帝寫了個條子給你,你高興得不得了。

 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?我們就是平頭老百姓、五濁惡世的凡夫,我們所稱念的“南無阿彌陀佛”這六個字,不是一般的字,那是阿彌陀佛的親筆簽名啊!是阿彌陀佛簽的名片啊!你拿著阿彌陀佛的名片去見阿彌陀佛,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。

  六字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聖旨;六字名號,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錄取通知書,你有了錄取通知書,怎麼不可以到達極樂國土呢?你有阿彌陀佛召見我們的六字名號,怎麼不可以到極樂世界呢?

  除此之外,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見皇上,你找一個九品芝麻官,找一個縣太爺給你簽個字,管不管用?你們說?縣太爺給你簽個字,要去見皇上,管用嗎?

  (不管用。)

  好了,找巡府大人簽個字,管不管用?不管用嘛!他也不敢簽哪!

  好啦!找中堂大人簽個字,管不管用?不管用。

  那麼,這說明什麼呢?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交待給我們的,其他所有的法門,就好像是中堂大人、巡府大人、縣太爺,縣太爺就好比是阿羅漢,巡府大人就好比是登地的菩薩,中堂大人就好比是十地菩薩,找他們求生極樂世界,他們都搖頭,“哎,我還沒這個威德”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們告訴我們: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。”他們會把這個介紹給我們。

  所以,大家要明白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唯有乘托阿彌陀佛的名號,因為這六字名號裏邊,包含了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,是阿彌陀佛直接對我們宣召,就如同國王的召見、國王的號令,沒有任何障礙。除此之外,一切臣民都沒有這個威德,沒有這個威勢,所以,“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”。所以,念佛為最高無上善根福德,道理就是如此。

  這樣大家明白嗎?
  (……明白。)

  好像明白,好像還有一點不明白。那我不怕你們嫌囉嗦,再重複一遍:到王宮去拜見國王,一定要有國王的召見,如果有國王的召見,即使是平頭百姓,也可以堂堂而入,衛士也不敢阻攔;那如果沒有國王的召見,憑你自己的努力,那至少要達到朝庭重臣這樣的地位,你才有可能在上朝的時候見到皇上,平時還是不行。

  也就是說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拜見阿彌陀佛──佛中之王,如果有阿彌陀佛的召見,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去往生;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佛力加持、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召見,靠我們自己努力修行,善根功德至少要達到阿鞞跋致、一生補處這樣的位子,才有可能去拜見阿彌陀佛,不然不可能;那以我們凡夫,根本不可能達到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在這部《阿彌陀經》裏告訴我們:執持名號是多善根。除此“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”以外的一切,是少善根福德因緣,不能往生,道理如此。


【名片與帝號喻:阿彌陀佛的名號來之不易,代表圓滿的善根福德】

  下面我們來比較,“不怕不識貨,就怕貨比貨”,咱們一比,就知道什麼叫多善根、多福德。

  這裡有四句話,我先讀一遍:

    五戒十善滯三界,
    聲聞、緣覺非大乘,
    菩薩萬行未圓滿,
    較之六字皆少德。

  這四句話很好懂。凡夫呢,講他理想大,其實也不大,他覺得“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多善根福德……”,那麼,以我們凡夫來講,我們自己修的善根福德,最多的就是五戒十善,是不是?各位在座的,能把五戒十善修圓滿,那你就太稀有了。連五戒十善都難做到的人,我們有什麼善根福德呢?

  好了,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──持守五戒和毀犯五戒相比,那這是善;能修十善的,和十惡相比也是善。但五戒十善呢,還是停滯在三界之內,沒有出離三界六道的輪回,對不對?五戒十善修得好,可以來世做人,做大官,發大財,可以升天,做天子、天女,但是這個善根福德,如果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相比,能比嗎?能不能比?

  (不能。)

  那簡直天地不能相比啦!阿羅漢的善根福德已經出離三界了,所謂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,他已經出離三界,是聖者了,五戒十善怎麼和他比呢?

  那麼,請問各位,阿羅漢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,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能不能往生?

  (不能。)

  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在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注》裏邊是這樣說的:極樂世界是“大乘善根界,二乘種不生”。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、大乘善根的境界,“二乘”,聲聞、緣覺──阿羅漢、辟支佛不能往生,阿羅漢、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,到那裏不夠資格。那麼,要到達極樂世界,阿羅漢的善根福德況且不夠,我們五戒十善怎麼可以呢?

  好了,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很多,但是如果比較菩薩來說,誰的善根福德多呢?知道嗎?

  (菩薩。)

  這個帳很好算,因為阿羅漢是自了漢,他是自己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;菩薩是發廣大的菩提心,要度脫一切眾生,所以,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羅漢相比,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、另外一個級別,天地不能相比。

  菩薩的善根福德雖然很多,但是菩薩畢竟沒有成佛,沒有成佛,還在菩薩的位子,就沒有圓滿。那麼,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相比,哪一個為多呢?

  如果這一點都不會回答的話,那就要補課了。菩薩的善根福德跟佛相比,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的,差得太多了。

  所以,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是最徹底最圓滿的。

  那麼,佛的善根福德體現在哪裡呢?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號當中。

  這個講的就遠了,講我們世間的,大家能夠聽得明白。各位,你們是廈門市的普通市民,你們的福報跟廈門市市長比,哪個大?市長大,你小,對不對;那麼,市長的福報大還是省長的福報大?省長福報大。省長的福報大在哪個地方?大在他是省長,他出去名片一拿出來,“我是省長,你是市長”,沒有別的,就是個省長的名號,省長的名號就代表他的福報,對不對?他沒有別的;那省長的福報大,還是國家主席的福報大?國家主席的福報大,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在哪裡?大在他是國家主席,他就有這個名義。你不是國家主席,你就沒有這個名義。

  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,徹底圓滿,在哪裡體現?就在六個字裏邊,祂才叫南無阿彌陀佛。大家不要覺得這六個字很簡單,這六個字不簡單哪!你有成佛的資格,有成佛的德能,你才能有佛的名號。

  縱觀中國歷史,向來是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天下大亂的時候,諸侯混戰,但是沒有一個敢稱帝王。比如在元朝末年的時候,各路英雄並起,但是最後呢,惟有朱元璋一統天下,成為大明天子,稱為帝王,他的帝號是來之不易的,他成為明朝的皇帝,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文治武功,降服了各路的諸侯,平定了各地的叛亂,才成為帝王,所以,等到他有了帝王稱號的時候,他已經完全圓滿了。

  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、兆載修行,已經累積了無量圓滿的功德,祂才能稱為南無阿彌陀佛,所以,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來之不易的,代表了阿彌陀佛無上的善根福德因緣。那麼,一切菩薩的修行,一切聲聞阿羅漢的修行(那我們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談不上了),跟六字名號相比,那簡直是無法相比。


【聖旨對土特產喻:靠自己所修功德,往生不夠資格】

  各位蓮友,是我們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,還是六字名號裏面的善根多呢?

  (六字名號。)

  對呀!回答正確,一百分。

  我們有的人往往不明了這個道理,他會覺得說,“師父啊!我念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這六個字念得空空蕩蕩的,幹乾巴巴的,苦苦惱惱的,這樣空空蕩蕩地念幾個字能往生嗎?像我在那裏佈施啦,做根寺院的柱子啦,印一些經書啦……善根很清楚啊!可以看得見哪!依靠這個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嗎?”

  你們說哪個更有把握?

  我看還是打個比喻,打比喻才好懂。

  還是打剛才清朝康熙大帝那個時候的比喻。這個老百姓去拜見康熙皇上,拿著康熙皇上的聖旨,他想:“聖旨嘛,不過是一張紙,就這幾個字……”他怎麼辦?“我有好辦法,我家裏有土特產,我帶一點家裏種的地瓜、山芋。”他帶地瓜、山芋去見康熙皇上。你們說,他帶地瓜、山芋去見皇上有把握,還是拿聖旨有把握?

  (聖旨。)

  六字名號就好比是阿彌陀佛的聖旨,我們修的五戒十善就好比是我們自己地裏刨的地瓜,你拿著地瓜去見皇上是不夠資格的,對不對?地瓜的功勞、貢獻太小,反而是皇上的召見有這個威德,有這個力量。

  我們所修行的五戒十善、一切的功德,充其量是個地瓜而已,而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賜給我們的聖旨和號令。


【莫訝一稱超十地,當知六字括三乘】

  在我們淨土門裏邊,常聽說兩句話,可能大家都知道,請大家跟我念一遍,合掌:

    莫訝一稱超十地,
    當知六字括三乘。

  南無阿彌陀佛!

 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“莫訝”,不要驚訝──明明知道我們會驚訝,所以事先說“你不要驚訝”。不要驚訝什麼事呢?“一稱南無阿彌陀佛,就超越到十地菩薩”,哎呀!這麼厲害!念一句佛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超過十地菩薩!敢想像嗎?不敢想像。為什麼呢?“因為這六個字裏邊包括了三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包含在六字名號裏邊”。

  就好像剛才打的比喻,皇上的聖旨,它包含不包含宰相的權勢?宰相的權力能夠離開皇上的聖旨嗎?不會。同理,包含巡撫大人的、包含縣太爺的。縣太爺的權力、巡撫大人的權力、宰相大人的權力都包含在帝王的聖旨當中。

  那麼,聲聞阿羅漢的善根福德、辟支佛的善根福德、菩薩的善根福德,都濃縮在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裏面,都包括在裏面。所以,我們念這句佛呢,才可以超越,達到十地菩薩的水平。

  像我剛打的比喻,如果拿到皇上的聖旨呢,你就超過了省長,你就直接可以去拜見皇上。


【太子對群臣喻:念佛者即是佛子】

  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邊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,這個比喻非常恰當,他說:

    譬如太子墮地,
    貴壓群臣。

  說這個小小的太子,才生下來,一呱呱墜地,他的尊貴就超過了一切大臣。為什麼呢?他是太子,大臣要向他禮拜,他將來長大就要做皇帝;你雖然是宰相大人,你要向他禮拜。

  印光大師說: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墮地,我們的父親是阿彌陀佛,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佛的兒子,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佛子墮地,種姓超過二乘之上──我們的種姓超過阿羅漢、辟支佛,直接進入菩薩的位子。


【房屋對門窗喻:念佛包含一切經咒、一切戒定慧法門】

  古德也有很好的比喻,將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和其他種種法門進行比較,來說明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,我們所修行的其他法門是少善根福德。

  有兩個比喻,第一個比喻是房屋和門窗的對比。比如說我們在這座彌陀寶殿裏邊,我們只要講“彌陀寶殿”這四個字,這裏面的佛像也包括了,柱子也包括了,門、窗、牆、屋樑……通通包括在內,對不對?

  (對。)

  對呀,不可能說彌陀寶殿沒有大門,沒有柱子,那叫什麼彌陀寶殿呢?

  可是呢,如果講柱子,它就不能包括門;講門,就不能包括窗,講這些都是挂一漏萬,漏掉很多其他的。講彌陀寶殿就總體包括了。

  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六個字呢,就好像“彌陀寶殿”這個總的名稱一樣;如果我們去讀這部經、誦那個咒,這些修行就好像講門、講窗、講柱子、講磚、講瓦,都是一個個的修行,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,不是整體的功德。

  那麼,整體的功德大呢,還是局部的功德大呢?毫無疑問,我們念六字名號,整體功德通通包括在內,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;其他的修行,比如說我們修行五戒,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,可是呢,就沒有比丘戒的功德;修比丘戒呢,有比丘戒的功德,但是沒有菩薩戒的功德;你誦這部經,有這部經的功德,但是就沒有那部經的功德。可是,如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,一切經、一切咒、一切戒、定、慧通通都包括在內,所以,這個叫多善根、多福德。


【摩尼寶珠對雜寶喻:念佛才能獲得圓滿功德】

  第二個比喻叫做“摩尼對雜寶”的比喻。“摩尼”,摩尼寶珠,大家見過嗎?

  (沒有。)

  沒見過,我也沒見過。摩尼寶珠,是古佛涅槃之後,祂的舍利,被龍王請到龍宮裏邊,成為摩尼寶珠。摩尼寶珠有什麼特點呢?摩尼寶珠小小的一顆,轉輪聖王福報感召,能獲得摩尼寶珠,放在那個地方,他先沐浴、更衣、燃香,然後在那裏祈禱,只要祈禱它說:“我現在需要普遍賑濟天下貧民,需要黃金一百噸。”話音還沒落,從摩尼寶珠裏邊就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黃金。如果說“還不夠,還需要一百噸珍珠”,它馬上像下雨一樣,噴出一百噸珍珠,這個寶叫做摩尼寶。

  什麼叫雜寶呢?雜寶就是七寶,金、銀、珍珠、瑪瑙、赤珠等等,這叫雜寶。

  比如說我們這座大殿是一個大倉庫,這裏邊有很多的東西,有黃金、白銀、珍珠、瑪瑙,所有的一切一應俱全。那麼,在這種種的雜寶當中呢,在最中間的位置,放了一顆小小的寶珠,叫做摩尼寶珠。我們進來要取寶物,去救度眾生。有的人進來一看,“哇,大門旁邊就是一堆黃金!”他馬上就扛著黃金出去了。但是,黃金雖然貴重,很快就會用完了。

  真有智慧的人,到這個寶庫裏邊,是取哪一種寶物?

  (摩尼寶珠。)

  對啦!大家都知道說“我是拿那顆摩尼寶珠”。摩尼寶珠你拿到手上以後,比如說廣州那邊有災情,你坐飛機到廣州,把它放到那個地方,跟它說:“需要大米五十 噸!”大米馬上出來了;“需要帳篷一百頂”,它都能出來。拿到摩尼寶珠,通通都有了;如果是扛黃金、扛白銀,又累又辛苦,仍然是有限的。

  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呢?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,這六字名號裏邊,有《金剛經》的功德,有《法華經》的功德,有《地藏經》的功德,有《楞嚴咒》的功德,有《大悲咒》、《十小咒》的功德,通通都有,你如果需要這些功德,它都有。那麼,其他的種種修行法門呢,雖然都很尊貴,都很不可思議,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雜寶一樣,是金、銀、珍珠、瑪瑙……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,那就檔次太低了,因為我們所修的,還是有漏、有為的善法。

  所以,欲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懷帶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,這樣才能獲得圓滿的功德。

  那麼,修其他種種的法門回向求往生呢,只是得到雜寶的功德。

  南無阿彌陀佛!上午就到這裏,把這顆摩尼寶珠介紹給各位,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,不要丟失掉。



...之1之2之3之4之5之6之7 ‧ 待續
by gendayu | 2006-04-03 17:15 | 淨宗法師開示
<< 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... 淨宗法師:《阿彌陀經》大意--... >>